歡迎來到:自說自話的總裁
今天,我們來聊一個被忽視的謎團——熊貓為何人里人氣? 這是一段熊貓蔓越莓的影片: 雙腿跨立,雙手叉腰,對峙楊奶爸,好像在說,我是國寶,你是什麼小餅乾一樣。 而楊奶爸呢,則不斷地和熊貓溝通、交涉,不知道在說些什麼,整個過程中,熊貓還不斷伸手推搡,真的和社會大哥開打前的推搡很像。 國外網友都說,「他好像知道自己是國寶。」 而中國網友們則表示,其實大熊貓早都滅絕了,你現在看看到的每一隻大熊貓,都是四川人披著皮套扮演的。 所以,大熊貓為什麼人里人氣,它們真的能聽懂人話?看得懂人類表情? 還有這段影片,熊貓良月在滑梯上腳滑被小孩嘲笑,尷尬到和空氣鬥智鬥勇,事後又漫不經心地跑到隔壁籠子現場吃瓜——近距離觀看熊貓打架。 難道大熊貓和人類一樣,不僅好面子,還愛吃瓜? 還有這樣一隻大熊貓,僅靠雙腿站立,兩只前爪搭在一座橋的圍欄上,一副惆悵思考熊生的樣子,而在它的身後,工作人員來來往往,遊客們穿梭自如,沒有一個人對熊貓這一奇特行為感到疑惑。大家紛紛在視頻下面留言,兄弟,把皮套脫了吧,大夏天,怪熱的。 大熊貓為什麼能如此神似的模仿人類? 而且還能在這種模仿中,不激起人類的恐怖谷效應,反而被視為萌物? 也許,這一切人里人氣的背後,有一個讓人難以置信的雪山傳說,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故事……
熊貓當真能「聽懂」人話? 不僅是吃瓜群眾們好奇,就連科學家也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,比如這段影片,熊貓和花正在低頭看自己的竹子,突然有一個小朋友在鏡頭外喊,「和花你沒有脖子嗎?」 聽到這句話,和花立馬看向小朋友,先是一臉疑惑,而後高高地仰起頭,像小朋友展示自己的脖子。 還有這段,和花正躺在木頭上悠哉悠哉,突然聽到遊客一句,「和花太胖了,一點都翻不過來。」 緊接著,和花立馬翻身,睜大眼睛瞪著遊客,還對他呲牙,彷彿是在質問,你說誰翻不過來? 關於和花能聽懂人話的視頻還有很多,但這其中存在一個問題,那就是,和花聽懂的不是簡單的指令,而是評價。 可別小看這個區別,因為聽懂 指令,這是可以靠後天訓練完成的,比如,我們先前聊過的邊牧故事,訓練狗狗和邊牧,使用,坐下、握手、符號、按鈕等指令,再配合正向或反向刺激,就能實現類似「聽懂」人話的效果。 包括,這段譚爺爺用四川話含熊貓們果賴(過來)的影片,熊貓也是訓練應激式的聽懂了果賴,而「聽不懂」自己的名字。 但和花這裡不一樣,她聽懂的,是胖和沒脖子這種評價形容,這要怎麼通過後天訓練而成? 更何況熊貓之間的交流大多依靠化學信號,比如尿液和腺體分泌物,以及部分肢體語言,只有在發情期,才會發出類似羊叫的哞哞聲,要說能聽懂人話,簡直天方夜譚。 而最新研究卻說,熊貓不僅能「聽懂」人話,而且還能「看懂」人類表情……
這是一篇2017年的最新研究,在成都大熊貓(繁育研究)基地,實驗人員選取了10只大熊貓。 將其5只一組,分為開心和憤怒兩組。 首先,開心組出場受訓,它們左右兩邊會分別出現兩張開心和憤怒的人臉,實驗人員讓它們記住,自己要是開心組,要認開心人臉,方法是用熊貓鼻尖的偏向作為識別的依據。 如果,識別正確給予蘋果和哨聲獎勵,選錯沒有懲罰,但直到它把頭偏向正確答案,再給予獎勵,一共訓練30張照片。 與此同時,憤怒組也在以相同的方法受訓,讓它們記住自己是憤怒組。 接著,實驗在受訓完成後展開,採用與訓練時不同的照片,而且只給熊貓展示上半部分臉和下半部分臉,看熊貓能否僅靠半張人臉區分人類的開心和憤怒表情。 大家可以確實感受一下,這些半張臉的照片,讓我們分辨起來,都有些許困難。 而實驗人員給熊貓定的及格線是:在每天30張照片中,熊貓需要正確識別21張則視為通過,並且需要在為期5天的實驗中通過4天視為及格——完成實驗。 結果,10只熊貓中,總共有6只完成實驗,開心組和憤怒組各3只。 因此,實驗人員得出結論,大熊貓能夠通過識別人類部分面部表情,區分不同的情緒狀態,而且各種情緒對熊貓的學習速度沒有影響。 所以,實驗進展到這裡,其實就出現了一個行為學上的謎團——難道熊貓會「察言觀色」? 我們很早的時候聊過「微表情」,這可是人類獨有的「動物行為」啊,甚至有專家認為,我們我有的眼白和眉毛,都是為了這「微表情行為」而進化產生的。 可是,熊貓為什麼也能與我們這一套「微表情行為」兼容? 難道它與人類的故事起源於數百萬年前的上古時代? 這太誇張了吧,然後,我在撰寫這期內容時,專門就這個問題咨詢過我一位同學,他至今都還在從事行為學研究,結果他跟我講,你知道《無常經》嗎? 其中說,世事無相,相由心生,可見之物,實為非物。 一個人的表情,反應了他的內心世界,我們人類賴以辨別情緒的微表情,也只是他人內心的映射。 表情在變,情緒在變,但心總是不會輕易改變的。 所以熊貓看人,可能並不局限於人的表情,同理,熊貓聽得懂人話, 也並不局限於人類的語言。 而是它們洞穿了決定人類面部表情和語氣的內部因素——心相。 好吧,我只能說,如果不是他走火入魔了,那就一定就是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了。 總之,不扯遠了,熊貓會「察言觀色」會「讀心」,這幾乎已經是確定的實驗現象。 所以,那些當著花花的面說它髒,說它不白,說它咬不動竹子,還有說它懶的。 你們可留點心吧,花花真的可以看見你們內心笑話它的樣子,真的會和你們生氣的。 還有,以後見了和花,高低也得喊一聲花局,因為2024年4月24日,成都文旅官宣了一則「熊事任命」,特聘和花為成都文旅榮譽局長。 花花的個人寫真集《熊貓花花》銷量已經突破十萬冊。 2024年,花花所帶動的旅遊年收入,更是超過1.3億元。 這是應了那句話,人家是國寶,那些笑花花沒有的脖子的,你們算什麼小餅乾。 當然,也有網友提出質疑,說,哪有那麼誇張,什麼聽得懂人話,分得清表情,不過是熊貓對人類行為的模仿罷了,就像邊牧和貓呆在一起時間久了,還會用貓砂呢,這不過是動物的天性罷了。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去動物園和保護基地參觀過大熊貓後,模仿的論點也越來越站不住腳了。 比如這段影片,我都不知道該怎麼形容,請問這搔首弄姿的模樣,它是在模仿什麼? 還有這個蹺著二郎腿打哈欠的,這難道是在模仿看門老大爺麼? 甚至還有自創熊貓棍法的,它模仿的又是誰?功夫熊貓麼? 所以也不難怪現在的熊貓視頻下最多的留言就是,「這熊貓皮套裡面是真的有個人吧。」 其實,關於熊貓那些像人的行為,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,叫做尷尬認知。
這是居住在大連森林動物園的美女熊貓飛雲,她正在下滑梯,卻不小心腳下一滑,直接以頭搶地,為了演示尷尬,飛雲直接實戰熊貓絕招,連續翻滾,沿著圍欄邊快速逃跑,是不是像極了不小心在樓梯上摔倒演示尷尬的你? 這是女孩子面對尷尬的表現,還有男孩子的,金虎,也住在大連森林動物園,被大家戲稱為滑梯戰神,他對於掩飾滑梯尷尬有自己全新的獨特理解。 影片中,金虎第一次玩滑梯,不會剎車,一頭撞在護欄上,但男孩子就是男孩子,他沒有害羞逃跑,而是不服氣地又爬上滑梯,結果第二次一頭撞上鐵門。 金虎沒有片刻休息,憤怒轉身,又一次衝上滑梯,這一刻的行為,像不像你和兄弟一起打遊戲,連跪兩把後不服輸的嘴硬?然後第三次,又一頭撞在鐵門上。這次可能是撞疼了,但是還不能直接表現出來,而是偷偷藏在石頭後面,咽下苦水。 直到第二天,金虎在一旁偷看妙音,學習對方下滑梯的技巧,並且成功攻克滑梯,這一刻的金虎像不像上網查遊戲攻略並且打敗boss的你? 飛雲和金虎對於尷尬的掩飾,其實是一個很高級的概念。 就好亞當和夏娃,直到偷吃禁果,獲得智慧之後,方才意識到沒有穿衣服的尷尬。 用神話說,尷尬的背後是智慧的體現,而用更科學的話說,尷尬的產生具有三層關於自己的深度思考:尷尬是,從第一,我覺得自己的行為有誤;到第二,別人覺得我的行為有誤,再到第三,覺得別人覺得我的行為有誤,的一種螺旋式的自我理解。 許多行為學家認為,人們之所以會覺得動物可愛,反差萌,其實是在自己腦海中,幫助熊貓完成了尷尬的第三層次,即,我們觀察者覺得熊貓覺得自己的行為有誤,從而自娛自樂式的給它們賦予類人和人格化的概念。 說白了就是,熊貓並不覺得尷尬,但是我們替它們尷尬。 這是目前我同學認為,有關熊貓掩飾尷尬最合理的解釋。 可是,事實真的如此嗎? 這裡還有一段和花爬架子的影片,和花為了爬上去,先嘗試左腿,然而左腿不夠長,再嘗試右腿,結果右腿也不夠長,此時和花做出了一個很萌的動作,它用右手遮住了眼睛,再以左手抱頭,一副不願面對現實的樣子直挺挺地倒了下去。 這真的是將尷尬——如此人里人氣的二字,演繹的淋灕盡致啊。 這似乎並不是我們的主觀賦予,尤其是當我們走進大熊貓園,更加誇張的人形熊貓故事還將撲面而來……
這是一段,熊貓川仔的下樹名場面。 一隻無處安放的右腳在空中尋找支點,奶爸趕忙上手撐住,然後川仔又試探著往下去踩,結果在空中劈叉了都沒能下來,最後還是被飼養員奶爸給抱下來的。 這就奇怪了,視頻里的高度,最多也就是兩米距離,然而我們上期影片分享過,熊貓,它是不怕摔的呀!別說兩米了,就算是十二米,掉下來也就是只是歇一會,然後圓潤地跑開。 更別提川仔身旁,還有奶爸奶媽拿著它最愛吃的蘋果,說真的,我要是熊貓,我就直接自由落體下來吃蘋果,哪用得著這麼費力賣萌。 只剩下一個可能,那就是,熊貓很清楚自己在幹什麼。 我們再來看一個影片,熊貓爬的太高,飼養員無法將其抱下樹,擔心熊貓的危險,飼養員決定用蘋果把他誘惑下來。 看見蘋果的大熊貓分外欣喜,急匆匆跑下樹,但蘋果是用來引誘熊貓的,自然不可能在他沒下來之前給它,所以飼養員故意把蘋果往下放,希望熊貓主動下到地上,結果,熊貓一怒之下扭頭就走,直接轉身上樹,工作人員趕忙交出蘋果,連哄帶抱,才把它安撫下來。 還有這兩個熊貓下班的影片,其中熊貓香果一聽到「今天的營業到此結束」的聲音,直接放下手中的竹筍,飛似地逃離了觀眾視線;還有靈岩聽到營業結束的聲音後,直接把表演用的盆子一甩,跑回自己洞里。 真的是完美演繹了打工人的精神狀態,加班是不可能加班的,只能靠踩點下班維持生活。 所以有沒有一種可能,熊貓不僅很清楚自己呆在動物園是為了什麼,而且更清楚,那些圍在籠子外面的兩腳獸想看什麼。 現在再來回想之前看到的熊貓影片,你還會覺得它們是簡單的生理性條件反射嗎? 他們賣力的表演營業,會不會真的是為了自己乃至眾多兄弟姐妹明天的生計和安全呢?
這是著名的《忘崽蘋果》典故出處: 熊貓媽媽小丫頭,正抱著自己的崽,進行母愛舔舔,而此時,飼養員又抱過來一隻崽,小丫頭雖然有些疑惑,但還是被飼養員把二崽子塞進了懷裡。 於是,小丫頭就開始左咬一口,右邊咬一口。 不一會兒,小丫頭想給兩個孩子調換個位置,但卻操作失誤,把二崽直接掉在了地上。 然後呢?小丫頭沒有任何情緒起伏,就像是直接表示不要了一樣,直等到工作人員來把二崽子再次放進她懷裡,她才象徵性的繼續抱著。 對此,專家有解釋,那就是大熊貓上肢較短,難以同時照顧兩只幼崽,尤其是在野外,生存壓力大的情況下,母熊貓只能通過叼起幼崽轉移。而剛出生的熊貓幼崽剛出生時平均體重只有100克,看上去就像一隻沒長毛的小老鼠且內臟發育也不完全,甚至沒辦法自主呼吸和排便,只能完全依靠大熊貓母親,用自己的體溫為幼崽保暖,舔舐幼崽下腹部,助其排便。 在這種情況下,照顧兩只幼崽,兩只的存活率都會大大降低,所以母熊貓的做法往往是,拋棄一隻,全力養活另一隻,才能保持種族繁衍。 這種行為一點兒都不像人,但繼續看,我們發現,畫面中,小丫頭的目光突然盯住了什麼,注意力全然從幼崽身上轉移,她看到的是什麼?原來是一隻蘋果。這個時候,丫頭還要偽裝一下自己,認真帶娃,彷彿沒看見飼養員手裡的東西,直到飼養員把蘋果塞進來,小丫頭一口叼住,然後把兩只小崽子往飼養員手裡推,直到身上沒有了負擔,開始津津有味地享受起蘋果來。 而且,用蘋果換完崽子後,飼養員並不是直接離開,而是認真的像熊貓媽確認,「我們要走了哦」,小丫頭也跟著揚了揚頭,她的意思好像是在說,走吧走吧,別耽誤我吃蘋果。 這哪裡像研究報道中提到的*「用蘋果分散熊貓注意力,然後飼養員偷偷抱走熊貓」*,這分明是直接的置換交易啊。一個蘋果換兩個崽,童叟無欺,貨真價實。類似影片在網上流傳度極高,蘋果換崽,真的很奇特。 但野生大熊貓就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,我們在之前的會員頻道里提到過,潘文石教授野外遇見大熊貓生崽時,都是趁母熊外出覓食時,偷偷潛入洞中記錄幼崽身長體重,在觀測到母熊歸來後,立馬離開幼崽洞穴。 所以,這是在說,人工飼養的大熊貓其實是知道飼養員不會傷害自己的孩子? 可是,這種認知,已經明顯超越了母愛的本能啊。 雖然這表面上看上去一點兒也不人里人氣,因為,哪怕是人類這種用了有智慧的動物,也會在母愛爆發時展現出可怕的力量。 但為什麼熊貓忽然就忘崽蘋果了? 其實,仔細一想,這正是它極度像人的一點啊,因為它瞭解一切,它信任人類,知道這些飼養員不可能讓自己的國寶幼崽有任何三長兩短,所以才如此放心? 就像你放心的把幼崽交給月子中心和幼兒園一樣? 熊貓媽媽難道已經有了如此「懂人」的高級認知? 這種認知究竟從何而來? 其實,繼續深挖,熊貓還有更像人類的行為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