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:自說自話的總裁
幾周前,李嘉誠想出售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,這讓他站上了風口浪尖。 還一共打包全球43座港口,作價228億美元,準備賣給一家美國公司。 雖然,到我做完這期節目時,還不知道到底能不能賣。 但這一爆炸性的消息,顯然讓買方——美國公司——貝萊德(BlackRock)也闖入了我們的視野。 它什麼來頭? 川普前腳剛剛說要奪回巴拿馬運河,它就後腳搞定李嘉誠準備把港口買回美國? 查詢後發現,它竟然是歐美網友口中,操控世界的黑手、世上最邪惡的公司、你不知道的陰謀,等等等等。 表面上看,它是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,手上管理著10萬億美元的資產,幾乎是美國GDP的一半。 但剖開來看,它幾乎掌控著,所有你能想象的品牌、公司和銀行。 蘋果iOS和谷歌安卓的爭奪,背後竟然都站著這家貝萊德,它既是蘋果的第二大股東,也是谷歌的第二大股東。 再看微軟和IBM,它還是雙方的第二大股東。 芯片領域,英特爾的第二大股東是它,英偉達的第二大股東是它,AMD的第二大股東還是它…… 生活領域,麥當勞的第二大股東,肯德基東家——百勝集團的第二大股東,亞馬遜的第二大股東,eBay的第二大股東,百事、可口的第二大股東…… 銀行領域、制藥領域,它幾乎控制著所有的主流美國銀行和世界級制藥商。 還有娛樂、媒體領域,各種CNN、 CBS、福克斯、NBC,迪士尼、華納這也都是他主要持股的公司…… 另外,像特斯拉、沃爾瑪、戴爾、惠普、美孚、PayPal、Visa、萬事達、meta……它的商業版圖遍及全球,甚至是,中國的百度、美團、阿里巴巴、騰訊、網易、小米,這也都是他的觸及之處,只能說,從你昨晚點的外賣,到你今天刷到我的影片,沒有它做不到,只有你想不到…… 你以為的商業競爭,你以為的自由市場,背後竟然都是它的觸手…… 另外,它的創始人——拉里·芬克(Larry Fink)甚至能幫美聯儲走出困境,幾乎被譽為,操控世界的男人。 然而,繼續深挖之下,他的背後,卻又似乎站著一台,早已超出我們想象的AI系統——阿拉丁(Aladdin)——正在從你每一筆交易信息,刷視頻的數據流量信息中瘋狂的學習、預測和掌控著一切…… 而這所有的恐怖呢? 從500萬美元起步,芬克僅僅用了36年而已。 所以,這背後到底是一個什麼故事? 猶太財閥的家族? 世界精英的組織? 還是早已掌控世界的隱秘AI技術? 今天,我們就來聊聊這個故事……
故事,要從1952年的美國洛杉磯開始,穿過洛杉磯城西北方的費爾南多山谷,一大片名叫範奈滋(Van Nuys)的盆地像世外桃源一般,在美國西部大開發末期(1910年代),很多歐洲移民跟隨著荷蘭裔農場主兼企業家牛頓·範奈滋(Isaac Newton Van Nuys)來到這裡,開發土地,他們大多靠農場和經商致富。 其中那些商人,毫無疑問,也像古老的歐洲一樣,大多是猶太人在經營。 而我們故事的主角兒——拉里·芬克就出生在這樣一個中產的猶太鞋匠之家當中。 母親是一位英語教授,父親經營著一家前店後廠的鞋店? 或者說,鞋企吧。 因為,在芬克7-8歲時,雪佛蘭工廠來了,洛克希德工廠來了,小鎮一下子就繁榮了起來,老爹的鞋店生意,也直接變成了鞋企。 小芬克就在這種欣欣向榮的大環境中長大,他說,鞋店收銀台是我的第一個交易台,社區圖書館是第一個投研中心。 我在鞋店中觀察商業運作,學會了管理庫存和服務客戶的技巧。 我還通過收銀、找零訓練出強大的心算能力,這段經歷我願稱之為,"最早的現金流課程」。 而小鎮的社區圖書館呢? 由於有不少洛克希德和雪佛蘭的工程師、技術員光顧,小芬克又在這裡耳濡目染了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」的討論,而且,受媽媽英語教授的影響,小芬克從小就好學、愛聽、愛說,這讓他真的從圖書館裡學到了很多有用沒用的寶貴知識。 這怎麼看都是一個過於標準的猶太孩童成長之路。 如果不出意外,他將來一定能將老爹的鞋企進一步擴大,甚至成為世界級品牌? 然而,學著學著,十七八歲少年芬克卻忽然跟老爹說,我要投身政治…… 原來,這些年,他已經靠出色的口才和廣博的學識以及精明的頭腦,成了學校里的領導者,他似乎品嘗到了權力的滋味。 於是,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政治系就讀。 但學著學著,芬克天生的猶太基因又告訴他,經濟、金融這才是未來真正左右世界的東西,然而,學了一段時間後,他還是覺得這些東西太空了,不落地,於是,在碩士期間,他又選擇了更切實的專業領域——那就是——房地產。 他成了一名專注於房地產的MBA——工商管理碩士。 MBA畢業後,1976年,24歲的芬克以優異的成績,入職一家位於紐約的頂級投資銀行——第一波士頓(First Boston)。 隨後,在這裡,芬克一展拳腳,很快就搞出了一個日後足以撼動美國的「大發明」……
初到第一波士頓,芬克負責債券交易,可當時的債券業務可不像現在啊,是投行業務皇冠上最耀眼難的那顆灰塵而已。 累死累活不賺錢,還隨時可能因為雞肋而被裁撤…… 但芬克決定搞個「大發明」,他要像美國人民證明——什麼叫華爾街的一粒灰,落下來,也是你們頭上的一座山。 這不,芬克MBA學得是房地產嗎? 第一份工作又搞得是債券交易。 那,芬克化身PIKO太郎,I have a 房貸,啊~,I have a 債券,哦~,房貸債券(MBS)。 所以,這是什麼? 管它是什麼,反正美國人民很開心啊,華爾街把我的房貸拿去打包,變成債券出售,這炒房效率,不要太高,我0首付住大house,租金都夠月供了,房價還蹭蹭蹭的往上漲。 華爾街也很開心啊,靠,皇冠上的那顆灰,怎麼如今越看越耀眼呢? 這真的跟開了印鈔機一樣,歘欻欻的從空中生錢,33歲時,芬克的債券部門,已經為第一波士頓賺了10億美元,妥妥的未來CEO之星,他身上有一切華爾街之狼的品質:狡猾、勤奮、混蛋,以及駕馭同類,和「憐憫大眾」的手腕。 他是全美第一批打著「為美國人民降低購房成本」大旗而出售房產債券的鰐魚。 而也正是他這一髮明,在日後2008年,引爆了美國的次貸危機…… 這都是後話,而但凡我多考慮一秒未來的事情,那我就不是一匹合格的華爾街之狼。 就這樣,躊躇滿志的芬克在34歲這年,獲得了未來CEO的試煉機會。 他認為,野心、狡詐與貪婪,這都不是自己登頂的法寶,真正要帶領第一波士頓登頂華爾街,那就必須信仰——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,你們看啊,如果計算機能變得和人腦一樣聰明,能瞬間分析數萬萬條量化參數,那我們的交易得變得多威猛? 相信我,計算機才是金融市場的未來…… 然而,面對一臉懵的投行長老們,要知道,這可是1986年啊,就像我們前面節目聊過的一樣,發明AI的辛頓教授這個時候都還是科學家眼中的異類、怪物。 你區區芬克,又如何能讓電腦像人類一樣交易呢? 果然,1988年,芬克由於錯誤反判斷了市場風險,再加上計算機又出了億點點「小毛病」,芬克僅僅一個月就幫第一波士頓虧了1億美元…… 這,10年賺10億,1月虧1億,很顯然,試煉結束了,芬克從此與華爾街CEO失之交臂。 幾乎是被掃地出門。 芬克卻決心繼續在華爾街高喊:科技是第一生產力,相信我,相信我的電腦,在未來日趨複雜的交易和風險評估中,它絕對可行。 當時,芬克身邊聚集了8虎將,據說其中4人都是技術出生,這讓他們看上去十分怪異。 但當時最大的投資集團——黑石(Blackstone)卻還是決定讓他們試試,不過投資一台2萬美元的電腦工作站而已。 然而,就在這台2萬美元的工作站上,一個名叫阿拉丁(Aladdin)的怪物就要誕生了……
當芬克團隊在辦公室睡了4個月後,他決定將新誕生的這套交易風險評估系統命名為——阿拉丁,他們都相信這就是自己的神燈,能滿足你三個願望。 第一個是,資產翻十倍; 第二個是,資產再翻十倍; 而第三個則是,再來三個願望,如此循環,阿拉丁將是金錢的永動機…… 然而,這台金錢永動機卻不過被放在黑石辦公室的冰箱與飲水機之前,人來人往,4個月來,都沒人正眼看過一眼,這8個在茶水間工作的怪胎。 可是,芬克抓住一次與黑石大佬——蘇世民(Stephen A. Schwarzman)同乘電梯的機會說,借我500兵馬可好,我為您攻城略地。 500兵馬?也就是500萬美元咯? 蘇世民都笑了,還以為這小祖宗要什麼飛機大炮呢,原來區區500萬美元而已。 蘇世民當即划給芬克小組500萬美元授信,讓他用阿拉丁試試。 然而,僅僅1年後,芬克和他的阿拉丁,就帶著2.7億美元的管理資產重新走進了蘇世民的辦公室。 蘇世民問,你的公司叫什麼名字來著? 芬克答,黑岩(BlackRock),出於黑石,而勝於黑石的意思。 蘇世民估計也沒看過,完顏阿骨打給自己部落取名大金的故事,說是,阿骨打還在大遼皇帝手下打工的時候,遼是鑌鐵的意思,阿骨打取名,大金,這也是,出於鑌鐵而勝於鑌鐵的意思,後來金把遼滅了。 好了不扯遠了,總之,這一輪彙報後,黑石在黑岩中的佔股比例確定為40%,芬克有了自己的資本。 隨後,到了1994年,黑岩就已經掌控著230億美元的資產,在資本市場里進行著各種變形與組合,一方面依靠芬克華爾街之狼的本色,另一方面也依靠芬克背後的那台阿拉丁,它已經越來越強大,能分析出各種最優的投資組合。 然而,也正是在這一年,芬克與蘇世民最終因為股權糾紛不歡而散,芬克團隊咬牙跺腳,以2.4億美元的價格為自己贖身。 而蘇世民本以為自己賺到了,可日後,總有人調侃說,老蘇這輩子最失敗的買賣就是把那500萬美元的授信,用黑岩變成了2.4億現金,他竟然真的把黑岩賣掉了…… 隨後,芬克也把黑岩的正式譯文名,全部按音譯,改為貝萊德,以示與黑石的區別。 從此以後,芬克、貝萊德,走上了一條獨立發展之路。 然而,這一路上卻充滿了神秘……
從公開信息中,我們只知道1999年,貝萊德在紐交所上市。 隨後,它開啓了瘋狂的並購之路,截止到2009年,並購巴克萊國際投資管理公司,它一躍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。 同時,由於巴克萊是當時全球最大的ETF供應商,被貝萊德並購後,貝萊德也就成了ETF領域的霸主。 而至於ETF究竟是什麼? 這種商業模式,就真的有點兒讓人不爽了。 通俗的說,就是商人從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,但有些商人天生異稟,能夠算清世間一切變化,於是,他神鬼一般,把雞蛋幾乎放到了所有籃子里。 ETF投資,就相當於購買一個國家的國運,比如,美國標準普爾指數,就是每天大盤多少點,多少點的那個大盤,它其實也並非統計所有的美國上市公司,而是統計最主要的500家公司,所以叫標普500。 而這500家公司中,又有88家是重中之重,那好,ETF投資,就是把這88家公司全都買一遍,再更進一步細分,這88家當中的前9家又佔整體權重的35%左右,我就又把這9家都買成第一、第二大股東…… 如此以來,只要美國不崩,理論上,我貝萊德的投資就不會崩。 然後,你問我哪兒來這麼多錢買股票? 這還不簡單嗎? 我以我股神的戰績成立一個ETF基金,你們都來買我這個基金啊,基金賺錢了我分一些給你們,基金虧錢了,那就是投資有風險,入市需謹慎…… 至於誰買這些ETF基金? 當然也不能靠散戶那些碎銀子,貝萊德的最大客戶,竟然是美國養老基金,然後是各種銀行儲蓄金、保險儲蓄金、政府資金等等,大概如這張餅圖所示…… 這真是,用美國人民的錢炒美股——金融永動機啊。 然而,最重要的問題是,貝萊德究竟如何能撬動這些國家級資金? 神秘的發展之路,在這時似乎分成了一明一暗,兩條線索,暗線那條其實就隱藏在前面那些大公司的股票持有人身上。 仔細查看,為什麼貝萊德都是它們的第二大股東? 原來,第一大股東全都是一家叫先鋒(Vanguard)的投資公司? 而細查先鋒,你又發現,它還是貝萊德的第一大股東…… 這都是哪兒跟哪兒啊,難道一切芬克、貝萊德也都是台前演員? 先鋒幕後的大老闆們究竟是誰? 猶太?財閥?古老家族? 這個真的有點兒可怕,我們會員頻道細說…… 總之,這條暗線不好深扒,我們還是挖一挖公開可查的線索,看看芬克和貝萊德究竟如何起家?
時間來到2007年,這時,負責積攢人脈的芬克,和負責理性分析的阿拉丁都在等待一聲巨雷的爆發。 這聲巨雷,就是足以撼動美國根基的次貸危機,但別忘了,芬克早在1976年,32年前,就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,他當然知道什麼時候暴雷。 同時,他也當然沒有必要把這一切提前預警,因為,他是貪婪的華爾街之狼,他知道,做多,靠股票升值,你能賺十倍,百倍,千倍?天花板了吧? 但做空呢? 我今天找你借1000股股票,每股10元,借到就賣,落袋1萬元。 等明天,這股票跌得只剩下0.1元,我再花100元,買回1000股還給你,1萬-100,空手淨賺九萬九千九,這就是做空賺錢的原理,理論上翻翻倍數,無上限…… 所以,那我芬克,何不在危機前早做準備,廣撒人脈,就等那一聲驚天巨雷,然後再看那鈔票如滔天洪水,滾滾而來呢? 果然,2008年3月,危機爆發,像雪崩一樣,美聯儲懵了,美聯儲身後一眾大小銀行家們也懵了,他們大腦一片空白,只看到雪崩越來越近。 如何是好? 趕緊抱團啊,而這一抱團,就讓置身度外,俯瞰雪崩,又和誰關係都好,人脈廣泛的芬克成了大危機中的「老好人」。 比如,這時,雪崩中還有幾個巨人站得住樁,就成了眾多大小銀行家們紛紛求抱抱的對象,摩根大通銀行就是其中之一。 接著,當雪崩中心的美國第五大投行——貝爾斯登哭天喊地的找摩根大通求抱抱時,摩根大通不動聲色的請來了貝萊德為他們進行評估和咨詢,說白了,就是請芬克出面殺價。 芬克也是沈得住氣,根本不還價,到了最危急的關頭,又是芬克出鬼主意,讓摩根大通放出話,如果沒有政府資金的支持,我們將不收購貝爾斯登…… 這可不是兒戲,一個貝爾斯登倒下來,後面就有千千萬萬張諾米諾骨牌,急得時任美國財務部長的保爾森(Henry Merritt "Hank" Paulson, Jr.),於3月17日,週六,專程打電話給芬克,聘請他的貝萊德評估如何處理貝爾斯登的有毒資產,盡快促成收購…… 這,真是傷透腦筋的難題啊,左手是客戶,右手也是客戶,如何是好? 很顯然,在阿拉丁驗算過上億次後,芬克一臉中肯的說,這樣,我自己左手和右手握個手就好了,收購價,300億美元,交易就這樣達成了…… 到了2008年6月,貝萊德又被AIG——美國國際集團聘請,成為他們的資產管理顧問,因為,這家全球第18大的保險集團也急需求抱抱啊。 可誰抱得動如此巨無霸呢? 貝萊德依舊不慌不忙,到了9月,想象中的那個救世巨人終於還是沈不住氣了——美聯儲來了,他們也聘請貝萊德來全權負責評估和處理AIG的收購事宜。 於是,一番激烈的討價還價展開了,AIG和美聯儲雙方代表,在談判桌上錙銖必較,爭得面紅耳赤,可回頭看看,大家都是貝萊德的同事啊,大家都在根據阿拉丁的計算出價啊,這可真難辦啊,又是左右互搏…… 就這樣,沒人知道貝萊德到底賺了多少錢,因為,在兩場類似的,2008金融海嘯大戲中,它參與過太多,這種即是裁判,又是雙方運動員,還是在場全體觀眾的比賽…… 大家只知道這之後,2009年,貝萊德忽然鯨吞巴克萊,成了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,甚至開始管理美國養老基金。 所以,是那場危機中,那些誰也看中了芬克,對他委以重任? 這個我們就不瞎猜了,總之,在08年金融海嘯過後,作為拯救美國經濟的關鍵角色,貝萊德向全世界宣佈,自己有一台超級AI——阿拉丁,它能點石成金,還不快快與我合作? 於是,繼美國之後,日本政府率先出手,也聘請貝萊德成為自己的資產管理商,來管理全體日本人的養老保險資金,這又是上萬億美元…… 隨後, 從2010年代至今,世界各國都開始聘請貝萊德、使用阿拉丁,這讓它一躍成了管理10萬億美元資產的超級巨無霸,更誇張的是阿拉丁,如果算上世界各國在它上面運行、計算的資金量,那麼貝萊德的整體資產管理量高達20萬億美元。 甚至幾乎可以說,你如今的每一筆消費,每一筆刷卡記錄,這些看似機密的銀行數據,搞不好就都被——阿拉丁在暗中,收集、學習,因為,他們都是貝萊德的客戶,都是用阿拉丁系統管理數據…… 這就是貝萊德的觸手,另外補充一點,芬克在瘋狂擴張的同時,也順手買了幾十上百萬枚比特幣和以太坊,甚至揚言,比特幣會漲到70萬美元一枚…… 這太誇張了,簡直讓人無話可說。 然而,繼續深扒,芬克和貝萊德背後,還有那些隱秘故事呢?